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建设“十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6-01-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实现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总目标,“十五”期间我校实验室建设目标是:调整结构、理顺关系、突出创新、注重效益、规范管理、争创一流。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实验室管理体制调整,基本建成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基础实验平台,基本构建学科大类或多学科共享的高水平实验中心,逐步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基本建立结构合理、机制健全的实验技术队伍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和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使我校实验室建设整体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水平。

二、基本思路

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是培养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实验室是高校校内的教学实践基地。建好实验室是办好高校的必要基本条件之一。

在实验室(基地)建设与改革中,我们应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和“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学研产的结合;促进学科、教学、科研三结合的集成建设与开放共享;建立科学管理、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指导思想。

以不同的方式建设四个层次的实验室:

(1)以学校集中投入的方式建设外语、计算机、物理、化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力学等全校性的基础实验平台(以保证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实验教学条件);

(2)以校、院(系)共建的方式构建信息、生命、环境、医学、文科、理科和管理等学科大类或多学科共享的高水平实验中心(以保证二、三年级本科学生实验教学条件);

(3)以政策导向为主的方式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三、四年级本科学生实验和毕业实践条件);

(4)以专项、专款的方式确保一批国家重点、省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进一步突出我校实验室工作“统筹兼顾、综合集成”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特色:

(1)以本科生为主,各类学生共享的系列实验平台;

(2)实验教学基地与学科建设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有机的结合;

(3)教学、科研、学科基地与其用房的规划、调整有机的结合;

(4)建设跟踪管理与经费使用管理有机的结合;

(5)实验室人、财、物统一协调的闭环管理。

三、建设内容

(一)实验室体制改革

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调整实验室的结构,理顺实验室的隶属关系,彻底改变“各自为政、小而全”的状况,对全校实验室进行重新注册登记。

1.基础实验平台(包括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校、院(系)两级管理。主要由学校投资建设,院(系)具体组织实施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是相关教学和实验的统一实体。

2.院(系)实验中心应包含学科大类或多学科共享的宽口径的技术基础课实验教学,其管理方式仍应是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和相关学科共同投资建设,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与管理。

3.专业实验室应与科研试验室紧密结合。部分专业课实验也可并入实验中心。

4.有的学科可突破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甚至专业课)的界限,依托学科建立融合贯通的实验教学中心。有条件的提倡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5.各类教学实验室用房应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效益。

(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1.更新概念,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调整、培训、引进”的方法,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

2.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试行“实验技术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实验技术岗位实行公开招聘,持证上岗的管理办法。固定编制的实验技术岗位主要是财产管理岗、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岗、关键实验教学岗。

3.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减少固定编制,增加流动编制。“十五”末期,固定编制的实验技术人员总数控制在460人左右。其中,学历结构:研究生占6%,本科生占50%,大专生占34%,中专及以下占10%;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15%,30–40岁占25%,41–50岁占35%,50岁以上占25%;职称结构: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为3∶5∶2(不含技术工人)。

到“十五”末期,实验室从研究生中招聘“助教、助管”的人数达到120人左右,主要承担实验教学辅助工作。

4.健全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改善其工作条件和待遇。建立与健全严格的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实行坐班制和满负荷工作管理办法。

(三)实验室管理信息化

1.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建设。“十五”末期,基本实现全校实验室各类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2.建立一支合格的信息化管理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使每个实验室财产管理人员成为兼职信息管理员。

3.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各院(系)的基础实验平台或实验中心为依托,以设备秘书为基本队伍,基本建成学校实验室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四)实验室开放管理

1.建立与健全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机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与效益。大部分基础实验平台和部分实验中心要实现全天候开放,部分实验室要实现时间、空间、实验项目等全方位开放。

2.在两个国家工科教学基地设立创新基金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创新基地的范围,加大创新基金的力度,规范创新活动的立项、验收、评审和基金的管理。

3.建立与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加大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的力度,规范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的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大型分析测试设备的全天候开放。

(五)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

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同时,学校和各院(系)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使我校整体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教育部计划在全国部署建设100个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按“建设标准”要求的软、硬条件严格施行。“十五”期间,我校力争完成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力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生物等七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任务。此项工作既是实验教学的需要,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除了学校负责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用房等条件外,各有关院(系)必须负责申报和全面建设与管理工作。

2.院(系)实验中心是“十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如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医学、建规、土木、电气、交通、机械、材料、理科、文科和管理等实验中心需投入较大的经费额度。各相关院(系)也应配套投入适当经费。

3.“十五”期间,学校计划投入一定额度的经费,建设30–40个专业实验室,相关学科须配套投入相当经费。这类实验室的投资建设须待其管理体制理顺、配套经费到位后才启动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4.远程教育系统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须继续投入。

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前期投入的基础上,今明两年,每年继续投入一定经费加强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和课件建设等。

5.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建设。

主校区新建的教学楼全部建成多媒体、多功能教室,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网络系统、防盗系统等;同济医学院校区计划建一批多媒体、多功能教室。

四、建设方法

“立项论证、合同管理、跟踪建设、严格验收、注重效益、滚动投资”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坚持专家论证与学校决策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效益评估与滚动建设的办法,执行科学的立项、建设与管理程序,贯穿职能部门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1.立项程序

(1)各院(系)、学科或多学科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本规划的精神,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理顺实验室体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凡没有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和措施的项目,不予立项。

(2)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根据本规划和院(系)规划的精神,组织专门班子深入调研与落实申请项目的可行性及有关支撑材料和数据,并提出论证报告。

(3)学校组织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主的相关专家组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

(4)校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讨论与审查。

(5)校领导审批。

2.项目建设中,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有专人负责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3.项目建设完工后,经有关院系组织自验收,并向学校提出申请验收报告。

4.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全面审核申请验收报告后,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正式验收。

5.对按期完工并通过学校验收合格的项目单位,给予一定的劳酬;建设工作特别优秀的项目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未按期完工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单位,学校将暂不批准新建项目。

五、管理措施

1.学校成立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人事处负责人和同济医学院的主管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负责对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建设中的立项等重大事项进行论证和决策。

2.充分发挥教学顾问组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参谋作用。每年初向顾问组报告一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计划,每学期集中听取一次意见。

3.建立与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评估体系。

(1)实验室工作评估体系。

(2)实验技术人员考核评估体系。

(3)实验室装备标准评估体系。

4.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力度,切实抓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制度。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